不得不說,今年是水產養殖的“豐收年”,魚價全面爆發,尤其是草魚、鯉魚、鯽魚等常規魚,價格一度漲到了十幾元每斤,并持續堅挺,利潤十分可觀。進入7月份以來,隨著成魚日漸減少,新魚未達上市規格,市場上的魚青黃不接、供不應求,促使魚價仍有較大的上漲空間。養殖戶們也正是看準了這段時期的魚價好、收益高,因此每年都會把達到上市規格的魚拉一網上來進行出售,既能穩穩地賺一筆,又能大大降低后期的養殖風險。
然而,養殖戶們都知道,出熱水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,一旦操作不當,反而會面臨著較高的風險,比如在拉網出魚時如果應激過強,往往就出現脫粘、掉鱗、魚體發紅、不耐運輸等問題,導致魚的賣相不好、魚價大跌,更嚴重的甚至難以出售滯留,給養殖戶造成嚴重損失。
與此同時,解剖魚體也會發現,肝臟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,絕大多數表現出:肝臟腫大、花肝、黃肝、膽囊腫大或萎縮等問題。
主要原因分析
出熱水魚所出現的問題,表面看是一時的拉網操作不當、應激過大導致的,實際上這不過是“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”,究其原因還是與水體老化、飼喂管理不當等長期內外不利因素疊加導致的魚體亞健康、耐受力下降等有關。1、池底老化嚴重:由于不能做到每年曬塘清淤,經過多年養殖以后,池塘底部沉積了過多的殘餌、糞便等有機物,如果平時不注意改底,這些有機質易轉化成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,拉網時攪底便會引起底物上泛,造成水質急劇惡化。
2、水體有害物質超標:高溫期魚塘中的微生物、浮游植物、浮游動物等大量繁殖,代謝旺盛,呼吸作用加強,導致塘中氧氣在夜間被大量消耗,這是造成凌晨池塘水體溶氧量較低的重要原因。值得注意的是,一旦溶氧不夠,就會造成魚塘中氨氮、亞鹽等指標居高不下,對魚體造成很大的應激傷害。
3、長期營養過剩損傷內臟:究其根本原因,長期高強度攝食高能高脂飼料,使魚的肝膽、腸道、腎臟等重要器官負荷沉重,長期處于亞健康或疾病狀態。肝臟作為魚類的重要器官,在營養物質代謝、分泌膽汁、解毒、免疫、造血中起著重要作用。一旦魚體肝臟病變不僅影響魚體的滲透調節機制,導致粘液分泌過少,還會使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、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(GSH-Px)等氧化還原酶減少,導致過多的自由基不能被及時清除,蓄積在魚體體表毛細血管,使毛細血管變脆、通透性增加,一旦受到應激性刺激(如拉網、運輸、水溫突變、水質不良)就會出現應激性出血癥,甚至導致大量死亡。
針對出熱水魚問題,給出以下根治措施
1、保肝護腸,增強魚體體質
出魚前7-10天,強化投喂一個療程(一周左右)的俠肝義膽+賽有漁液肽美,并配合使用多維、益生菌,保肝護腸,排除毒素,減輕肝膽負荷,促進機體肝腸健康,提高免疫力。
2、及時調水改底,保持水質清爽
出魚前10-15天,及時調水改底,改善養殖環境,外潑EM菌穩多多(光合菌、乳酸菌乳乳酸、芽孢桿菌芽芽樂),定期改底1-2次,減少池底有機物含量,防止拉網出魚時反底,導致亞硝酸鹽、氨氮、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上泛進而對魚體造成應激傷害。
出魚前2-3天,需要凈化水質,確保出魚時水體的清爽狀態,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,確保魚體健康、順利出魚。
3、停食、增氧、抗應激,提高熱水魚出成數
出熱水魚前建議停食24小時以上,如做不到,至少也要停1餐(約12小時以上),充分減少消化器官負擔以及運輸過程中的耗氧量;在拉網出魚前的3-5個小時,用抗應激藥物(維生素C、葡萄糖、果酸等)全池潑灑,盡可能減少魚體應激;出魚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增氧、增氧、還是增氧,合理搭配水車式、葉輪式、微孔等增氧設備,緩解拉網集中造成的高密度缺氧應激。
4、出魚后及時消毒,調理肝腸促加料
由于拉網、挑魚,對魚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機械損傷,出魚后的當天下午,及時用聚維酮碘進行全池消毒,避免塘中的魚體傷口發炎感染,引發其它疾病。由于大規格的魚已被挑走,沒有大魚的干擾,中小規格的魚吃料量增加,此時再加用一個療程的俠肝義膽+賽有漁液肽美,調理肝腸,提高魚體消化吸收能力,增強免疫力,為盡早出第二茬魚奠定基礎。總之,通過采取外部調水、改底、增氧,定期保1健內服俠肝義膽、多維等措施保肝護腸,多管齊下,出熱水魚問題將不再是問題,養殖戶們也不用再擔心,真正做到豐產又豐收,保證讓養殖戶朋友們賺到盆滿缽滿!